智慧醫療是智慧城市戰略規劃中一項重要的民生領域應用,也是經濟帶動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點。新的一年已開局,我國智慧醫療產業將持續蓬勃發展,乘“云”直上。互聯網醫療企業、技術型企業、傳統醫療信息化企業紛紛加入賽道,投融資熱度強勢增長,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智慧醫療應用規模或突破2500億元。
社會現狀促進醫療智慧化轉型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慢病高速增長、醫療資源供需嚴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問題造就了對智慧醫療的巨大需求。
首先,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已經達到了2.5億。人口老齡化,將直接導致老年群體醫療、保健需求的急劇增長,對社會醫療資源形成更大的壓力。其次,肥胖癥、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產生了長期用藥和治療成本,同樣增加對社會醫療體系的壓力。第三,醫療資源失衡。以醫院數量為例,國內優質的三甲醫院資源主要集中于一二線大城市,尤以北上廣為最;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遠遠不足。第四,醫療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失。據《北京日報》報道,截至2021年底,全國醫師數量已達428.7萬人,每千人口醫師數達3.04人,接近發達國家醫師配置水平。由此可見,我國醫療專業技術人才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所差距。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當前醫院亟待改變運營方式,不斷探索醫療智能化轉型。
政策推進智慧醫療行業發展
智慧醫療是民生領域的重要應用,隨著多項醫療數字化政策的出臺和新醫改的深入,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響應智慧醫院、智慧醫療的建設和投資,從新技術應用、政策鼓勵等多個維度提高智能醫療技術,推動醫療信息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實現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真正實現電子病歷互聯互通。此外,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鼓勵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的政策,如《“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等,加大對智慧醫療各領域的支持力度,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給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技術進步實現智慧醫療建設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傳感等技術的發展,使醫療輔助決策、輔助醫療手段得以實現。同時,醫院聯合醫療保險、社會服務等部門,在診前、診中、診后以及醫療支持等各個環節,簡化流程,使得醫療信息在患者、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和醫護人員間流動共享,極大地提高了醫療工作效率。
中國電信、天智航、華為共同助力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全國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5G遠程手術,就是智慧醫療的典型案例。此外,中國電信助力雄縣醫院打造“云上智慧醫院”,使得醫院整個信息化基礎建設投入成本大大降低,醫院的信息科可專注于為臨床科室和患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技術支持,從而提高病人的就醫體驗。
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智慧醫療每年實際投入僅占醫院總收入的0.3%-0.5%,國內智慧醫療市場空間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50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