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智能醫院建設標準化體系,可有效實現醫療流程標準化,提高衛生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
智能醫療評價指標體系,用于綜合評價醫院的智能應用和管理水平,指導和促進醫療機構的智能應用和建設。在這一制度下,應該圍繞以“患者為主題”服務理念,“自頂向下”設計思路,“總體規劃,臨床先行,分步實施”設計原則,施工“物聯網醫院統一平臺、標準化集成、實用應用、健康服務”。在醫院信息集成平臺的建設中,醫院系統的一對一接口模式應根據醫院信息互聯標準化成熟度標準改為企業服務總線。(ESB)接口集成模式;通過整合分散的數據,可以優化醫院的業務流程,依靠數據挖掘和分析,實現醫院各業務應用系統、各部門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為醫院的科研和管理提供支持。
積極投身醫療物聯網RFID(無線射頻識別)的應用研究,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根據醫院臨床需求,向移動護理、手術管理、臨床輸血、患者服務、物資管理、醫療質量控制等方面有序延伸,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智能化手術室管理平臺
國內醫療手術條件良好,但手術環境并不如意,時有醫患糾紛產生,基于RFID技術構建智能化手術室管理平臺便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開發的,系統借助物聯網RFID多目標識別技術,完成患者、手術間、醫護人員的識別匹配,同時對手術標本、手術用血、醫用設備及高值耗材、藥品、供應等的管理及使用進行實時監控,提高可追溯性,避免各種錯漏發生。
一物一碼,嚴格管控物資
物資管理系統混亂是許多醫院的通病,采用物聯網技術規范物資管控成為向智慧醫院發展的必然。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物資耗材管理中的“人、地、時、物”同步管理,對物資耗材的計劃、采購、入庫、申領、出庫等流程執行嚴格管控,在高值耗材方面確保一物一碼。 不僅如此,物聯網技術通過資產登記、標簽綁定、資產報廢、資產借用等步驟進行資產盤點,對空調、機房、水泵等能耗進行維護和管理,為醫療設備的成本合算和效益分析提供數據基礎。物資的管控到位,是對醫院和患者雙方負責,保護雙方利益的重要舉措,這也是物聯網醫院建設的必要環節。
物聯網人員定位
醫院建設規模越大,患者對地圖指示、方向標需求也隨之攀升,如果這些基礎設施跟不上,迷路問題就會愈發嚴重。其中,嬰兒或幼童識別能力弱,物聯網人員定位尤為關鍵。對佩戴于手腕或身上的RFID標簽進行追蹤,便可準確定位人員位置;終端APP可進行嬰兒身份識別,實現母嬰配對,查看嬰兒實時定位,并有報警作用,讓父母早時間知悉嬰兒位置信息。
基于物聯網的區域重大病情智能救治平臺
諸如胸痛、卒中、創傷等重大病情,有著起病急、病情危重、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據統計,每年新發心肌梗死約60萬例,死亡率超過30%;腦卒中死亡人數近200萬,占總死亡的22.8%。對于重大病情的救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醫療水平,這也是密切關系到國民健康的大事,必須予以重視。目前重大病情救治模塊,存在醫患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患者不了解醫院資源,不清楚交通情況;院方不了解患者病況,無法及時提供醫療指導。不僅如此,院內各部門的信息傳導也相對滯后,國民整體醫療常識、自救手段也嚴重匱乏。
基于這種醫療現狀,借助物聯網、車聯網、5G通訊、互聯網、大數據等工具,讓醫患信息成功對接,急救車輛得以及時運送患者到達救治點。該項目需要院前急救與醫院急診科協同、醫院內各相關科室協同、上下級醫療機構協同,三者共同促進病情救治效率的提高,使救治模式和手段得以創新改進,為以后的重大病情救治做出示范。
平臺總體架構呈現“5+1”模式,即急救資源物聯化管理、急救車輛與車聯網及智能交通對接、車載醫療設施物聯網接入及智能化改造、智能急診救治大數據分析、智慧健康提高工程五個方面,其產生的數據匯集到院內急診平臺,再由急診平臺做出響應。
醫療物聯網的成就與未來
醫療物聯網通過全市救治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共享,確保基層人員發揮救治作用,同時對居民進行病情預防知識和自救知識普及,形成一體化的病情救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