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想到病房5床的陳爺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綜合監護室主任蔡洪流還是不放心地打開手機,又看了一眼他的指標。就在下午,重癥患者陳爺爺插管后的氧飽和度兩次觸發了報警限值,經過緊急處理才穩住了病情。當看到他的各項指標正常穩定后,蔡洪流才松了一口氣,翻身睡去。
隨著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的激增,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脆弱人群成為重癥的主要群體。為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救治,浙大一院通過全院統籌,擴充重癥床位、設置可轉換重癥病區。這也給蔡洪流和他所帶領的重癥團隊,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監護室患者病情危重或潛在危重,病情變化快,高度依賴監測和治療設備。隨著收治患者快速增加,對我們醫護人員的數量和精力帶來雙重挑戰。”蔡洪流表示,醫院通過整合內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人員力量,建立混合編組工作模式,很快就完善了重癥救治隊伍,但畢竟是新組建的隊伍,經驗有待提升、磨合也需要時間,而智慧監護系統的運用有效化解了這種困境。
數字賦能,正帶來更高效的醫療服務。蔡洪流告訴記者,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病情變化往往就在瞬息之間,在傳統的監護室里,醫護人員想知道患者的心率、血壓、氧飽和度等指標,只能通過床邊的儀器或者護士臺的中央站知曉。
“現在通過智慧監護系統,醫護人員在手機、電腦等移動端就可以實現數據的終端調取、實時查看,不僅能隨時隨地掌握每一個病人的數據,讓醫護人員‘不在床邊似在床邊’,還做到了跨院區數據共享。”蔡洪流說。
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綜合監護室,每一個值班的醫護人員都會佩戴一只智能手環,當患者各項數據達到預定警戒值時,就會觸發報警推送至手環,以及時進行有效處置。
乘著信息技術的東風,重癥患者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在浙大一院,醫護人員可以利用任意院區的任意一臺內網電腦“私人訂制”一個中央站,把各個院區需要關注的重癥患者集中顯示在一個屏幕,就像機場航班信息一樣實時更新病情數據,不用再像以往一樣一個個調閱信息。
“但這并不是說醫護人員可以完全依賴于這個系統,對患者置之不理。”蔡洪流解釋,這是對當前醫護人員尤其是重癥醫護力量短缺的一個有效補充,讓數據多跑路、醫務人員少跑路,可以讓大家的精力更加集中在重癥救治上。
除了智慧監護,浙大一院的智慧病房也“暗藏玄機”。
在浙大一院總部一期的智慧病房,門口的家屬等候區配置了舒適的沙發、宣教屏和各種自助機,患者和家屬可在這里實現出院結算、手術等候等。呼吸內科護士長邵鳳霖還在宣教屏上實時滾動播放“俯臥位通氣”的宣教視頻及PPT,另一塊屏幕上則實時更新著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手術進程,避免了傳統醫院會有患者家屬在手術室門口聚集的現象,提供一體化的便捷度和舒適感。
“寬敞的護士站是醫患交流和我們護士辦公的主要場所,智護屏連接醫院信息系統,將患者出入院、手術安排、主要治療、各種高風險指標、急救電話等重要信息進行整合呈現,實時更新,提升患者安全,幫助護士優化人力和資源配置。”邵鳳霖介紹,智護屏會提醒護士何時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何時進行專科護理,比以前用小本本記錄更加清晰準確、一目了然,任何護理步驟都不會遺漏。
再抬頭看,軌道小車物流系統在所有住院病區穿梭,連接主要后勤、醫技科室,可實現院內20斤以內所有中小型物資的智能傳輸。該標本車內配置平衡箱,確保運輸過程標本始終處于平衡狀態,避免發生溶血等情況,減少了人力成本,也避免了交叉感染。
此外,當前浙江多家醫院還推出了互聯網醫院“防疫關愛專區”,為民眾居家咨詢提供了一大途徑。不少醫院還推出“陽性專科疾病咨詢”,主要針對感染人群中需要其他專科疾病診療需求的患者,如腫瘤、心血管、神經系統等多個常見病種、疑難病種與各類急危重癥,同時醫院也都針對老人、小孩、孕產婦等重點關照人群開展專業咨詢。